嵩嶽少室山山勢雄峻,山道由一長列的寬大石階鋪成,規模宏偉,工程極為壯觀,是為唐高宗臨幸少林寺所開鑿,長共八裏。若是沿階迤邐而上,對面山上五道瀑,如布飛珠濺玉,奔瀉而下,俯視群山,猶如蟻蛭。順山道轉過彎,便能遙見黃牆碧瓦,好大一座寺院——少林寺。
領袖武林千年少林古刹
少林寺始建於西元495年的,後來達摩東渡,於寺北五乳峰山洞面壁九年,收授弟子慧可等人,被尊稱為禪宗初祖。然少林寺雖是禪宗祖庭,諸祖卻均未在少林寺弘法,而所謂一花開五葉,禪宗也是直到六組慧能之後,才大為興盛,有了後來有名的五宗七派。因而後世少林寺的傳承,又屬於這五宗之中的曹洞宗法脈,此宗在諸宗之中最重功夫修持,提倡“以武修禪”,更有當年初祖達摩留下的《易筋經》一直傳承於寺,為後世千餘年的領袖武林奠定有力基石。寺中僧眾修為高深,慈悲為懷,堪稱德藝雙修的典範,有歌訣傳世雲:
武德有良師,苦恒出高手。習武先挨打,笑顏迎人欺。藝以德為先,尚德不尚力,力雖足傷人,難使人心服。持技做歹事,辜負先師意,參禪共精佛,方是少林人。
少林寺的武學
自古天下武功出少林,後世門派之中,十有八九都與少林有所淵源。而少林寺臥虎藏龍之地,向為天下武學之源,千百年來的不斷精益求精,千累萬積成就七十二絕技,每一項絕技都經千錘百煉,更有武學寶典《易筋經》流傳歷代,為歷代武林人士所嚮往、推崇、稱道。而寺中高手如雲,不知更有多少高手如掃地僧、覺遠等?
誠如書中所說,少林派七十二絕技名震天下,據說自創派以來,除宋初有一位高僧身兼二十三門絕技之外,未有第二人練到二十門以上。因為這七十二門絕技有的專練下盤,有的專練輕功,有的以拳掌見長,有的以暗器取勝,或刀或棒,每一門都有每一門的特長,如使劍者不能使禪杖,擅大力神拳者不擅收發暗器,精於腿上功夫的,拳掌之道不免稍遜。雖有人同精三四門絕技,但那也是以互不相抵觸為限。其中更有十三、四門異常的難練,縱是天資極高之人,畢生苦修,也未必能夠練成。因而集全寺僧眾千餘人,也不能將七十二絕技盡數修習周全。
然而也正如書中慕容博所言,少林派七十二項絕技,雖各有精妙之處,但要克敵制勝,只須一門便已足夠,絕對用不著七十二項。博而不精,自是無有用處,然人力有時而窮,說到這個“精”字,卻又談何容易?其實少林派真正的絕學,乃是一部《易筋經》,只要將這部經書修習精通,任何平庸之極的武功,到了手裏,都能化腐朽為神奇。所謂內力為根本,招數為枝葉,根本若固,枝葉自茂,以武學之道推測,少林派所以得享大名,當是由這部《易筋經》而來。那七十二門絕技,不能說不厲害,但要說憑此而領袖群倫,為天下武學之首,卻還談不上。
說到《易筋經》,達摩祖師當年乃是授受禪宗佛法,教外別傳的心印,所謂以心印心,而以《楞伽經》為印證、依歸。至於少林功夫雖然流傳天下,實則末學,殊不足道。達摩老祖初衷只是讓弟子們強身健體而已,因為身健則心靈,心靈則易悟。但後世門人弟子,往往癡迷武學,捨本逐末,漸離老祖當年宗旨。相傳達摩圓寂後,二祖於老祖的蒲團之旁見到一卷經文,那便是《易筋經》。如書中方證大師所言:“《易筋經》的功夫圜一身之脈絡,系五臟之精神,周而不散,行而不斷,氣自內生,血從外潤。練成此經後,心動而力發,一攢一放,自然而施,不覺其出而自出,如潮之漲,似雷之發。便如一葉小舟於大海巨濤之中,怒浪澎湃之際,小舟自然拋高伏低,何嘗用力?若要用力,又哪有力道可用?又從何處用起?只因這《易筋經》具如此威力,是以數百年來非其人不傳,非有緣不傳,縱然是本派出類拔萃的弟子,如無福緣,也不獲傳授。便如方生師弟,他武功既高,持戒亦複精嚴,乃是本寺了不起的人物,卻未獲上代師父傳授此經。”